Skip to content

担心变老?科学说,60岁正是人生开花的年纪

Table of Contents

作者:MLife Team 译者:Celia He

摄影: JD Mason / Unsplash

作者:Gilles E. Gignac,西澳大学(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

当青春渐行渐远,许多人会开始害怕变老
但我和同事近期在期刊 Intelligence 上发表的研究发现,也有充分的理由让人期待未来—对很多人来说,心理状态的整体表现其实会在55岁到60岁之间达到巅峰

而这一发现,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人在面对复杂问题和领导团队时,往往能展现出更成熟的判断力和稳定的思维。

不同类型的“巅峰”

研究表明,人类的身体机能通常在二十五岁到三十岁出头时达到高峰

大量研究也发现,人的“原始智力”—也就是推理、记忆以及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—往往从二十多岁中期开始逐渐下降

现实世界中也能看到类似规律。运动员通常在三十岁前达到职业巅峰,数学家多在三十多岁时做出最重要的研究成果,而国际象棋冠军很少在四十岁之后仍处于顶尖状态。

不过,当我们把视角放在“处理速度”之外时,却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图景。

从推理力到情绪稳定

在我们的研究中,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推理能力,而是那些能够被准确测量、具有长期稳定性、其年龄变化轨迹已有充分研究,并且被证明能预测现实生活表现的心理特质。

我们的分析最终确定了16个符合这些标准的心理维度。

其中包括核心认知能力,如推理、记忆广度、信息处理速度、知识水平和情绪智力;也涵盖人格心理学中常提到的“五大人格特质”——外向性、情绪稳定性、尽责性、开放性和宜人性。

我们整合了多项针对这16个维度的大规模既有研究,并将不同研究的结果统一到同一量表上,从而能够进行直接比较,绘制出这些心理特质在一生中的变化曲线。

晚年的“巅峰期”

研究发现,许多心理特质在生命后期才达到巅峰。
例如,尽责性大约在65岁左右达到最高点,而情绪稳定性则在75岁左右达到顶峰。

一些较少被讨论的维度,如道德推理能力,也似乎在年长阶段达到最佳状态。而抵抗认知偏差的能力——也就是避免被思维捷径误导、做出更理性和准确判断的能力—甚至可能持续提升到七十岁乃至八十岁。

当我们将这16项心理维度的年龄变化轨迹结合起来,建立一个兼具理论与实证基础的加权指数后,一个非常鲜明的趋势出现了。

整体心理功能在55岁到60岁之间达到最高峰,随后从大约65岁开始逐渐下降。这一下降在75岁之后更为明显,显示出心理功能一旦开始减退,速度可能会随年龄而加快。

打破“年龄定式”

我们的研究或许可以解释,为什么许多需要高度判断力与责任感的领导岗位—无论在商业、政治还是公共事务领域—往往由五十多岁或六十岁出头的人担任。虽然某些能力确实会随年龄下降,但与此同时,其他关键特质也在持续成长。这些优势相互平衡,使人们在这一阶段往往具备更成熟的判断力和更稳健的决策能力,而这正是领导岗位最重要的素质。

尽管如此,年长的劳动者在经历失业后重新进入职场时仍面临更大挑战。部分原因在于结构性因素。例如,用人单位可能认为,雇佣一位五十多岁的人属于短期投资,尤其是在对方可能在60岁退休的前提下。

在某些行业中,强制退休年龄仍然存在。国际民航组织(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sation)将国际航线飞行员的全球退休年龄定为65岁,许多国家也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员在56至60岁之间退休。由于这些工作需要极高的记忆力与专注度,类似的年龄限制常被视为合理。

然而,个体差异始终存在。研究发现,尽管有些成年人在推理速度和记忆方面有所下降,但也有不少人能在晚年依然保持良好的认知能力。

因此,年龄并不能单独决定一个人的整体认知表现。评估与考核应当更关注个人的实际能力与心理特质,而不是基于年龄的刻板印象。

巅峰,而非倒计时

总体来看,这些研究结果提醒我们,应当在招聘与留用制度中更包容不同年龄的劳动者,认识到许多人在中年阶段依然能为工作带来宝贵的经验与力量。

查尔斯·达尔文(Charles Darwin)在50岁时出版了《物种起源》;路德维希·范·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)在53岁、几乎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的首演;而在当代,现年55岁的Lisa Su带领半导体公司AMD实现了业界最具戏剧性的技术逆转之一。

历史上有无数例子表明,许多人在被社会视为“过了巅峰期”之后,依然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。或许,现在是时候停止把中年视为倒计时,而开始将它看作人生的又一个巅峰。

本文作者:Gilles E. Gignac,西澳大学心理学副教授(Associate Professor of Psychology,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
本文转载自 The Conversation,依据
Creative Commons 许可协议

Latest